振动着双翅,飞翔在蓝蓝的天空
《语文报·初中版》第239期发布的上海市的一所重点中学的调查结果表明,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、量少、时间短、不得法。多数学生偏重文学阅读,而对科技类等文章很少涉猎;大部分学生阅读量远远不达标;不少学生不能做到每日阅读1小时以上,半数学生做不到日日课外阅读;不少学生只是匆匆浏览,不做摘录,缺少精读,以至于过目即忘。而且年级越高,程度越严重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调查还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得到教师和父母正确引导的只占26.8%,不到三分之一。其中有26.7%的学生是“想看,但功课太多,或想看,但父母不允许”。这些学生被剥夺了课外阅读的权利。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,受学校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做法的阻挠而导致的结果。因此,如果语文教师只注重课内阅读,不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、督促、指导工作,那么,语文教学只会走向死角,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只是一纸空文。
一、激发兴趣
兴趣,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活动的倾向。孔子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以猎奇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心理,导致中学生的阅读热点为武侠、言情、警匪之类的小说,而对其他书则趣味索然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要从多方面着手。
1.晓之以理,明确学习意义。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广泛、健康的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,语文能力在中考、高考及将来工作和生活诸方面的作用。
2.榜样激励,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例子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。例如,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博览群书,从《四书》《五经》到《史记》《红楼梦》,从《孙子兵法》到《资本论》……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无所不读。即使在战争年代,在政务缠身的情况下,他仍然手不释卷,在他居住的菊香书屋里,堆满了各类书籍,真可谓是汗牛充栋。还有鲁迅、郭沫若等,举凡中外名人,比比皆是,都与阅读结下不解之缘。同时,也给学生推举身边的榜样。班中有位叫李雪的女同学,平时特别喜欢读课外书,语文成绩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,让她现身说法给同学介绍读书的经验和意义。
3.导之以行,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,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且带有观摩性、解惑性、竞赛性的活动,如作品赏析、小说讲座、读书故事赛、知识竞赛等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练,在实践中培养兴趣,积极而持久地投身阅读活动中。
二、推荐读物
别林斯基说:“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,比不阅读还要坏。”书有良莠之别,开卷未必有益。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,教师要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,帮助他们择真而读(真,真知灼见),择善而读(善,思想健康),择美而读(美,审美情趣)。除《自读课本》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,可以向学生推荐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学生古诗文精读》一书,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编辑起来,每篇都有作者简介,又有译文,还有赏析,很适合学生。这些诗文形神俱备,教师应规定学生每天熟读成诵1~2篇,让他们品品词句意蕴,学学鉴赏角度,既赏心悦目,又拓宽思路,也提高了古文修养。同时,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。如《朝花夕拾》《朱自清散文集》《贾平凹散文集》。另外,教师应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,又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报纸、杂志。如《语文报》《中学生阅读》《智慧背囊》《时文选粹》等等。它们都是很优秀的读物,这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来推荐,以便达收到因材施教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。同时,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,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鹜远,要循序渐进,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。
三、介绍方法
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。它包括感知、联想想象、思维、记忆、迁移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认读、理解、评价、积累、运用的行为活动过程。它们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。科学的课外的阅读方法是优化阅读过程的重要保证。反之,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心理障碍,以为自己驽钝、低能,视课外阅读难于上青天,空耗了时间和精力,不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展开。
1.感知理解
阅读的发生从感知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开始,经历由字而词、而句、而段、而篇的连续扩展过程。最好的读物也不是处处精华,字字珠玑。要求学生不能像海绵,什么都吸收,也不能像虑豆浆的布袋,豆浆都流了,留下的只有豆渣。而要善于思考,取精摄要,尽可能寻找语段中的关键词、中心句,对不理解的字词,要勤查字典,还要注意语境。理清段落、章节间的思路与意脉,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解读,由语表层深入到意蕴层。尤其对自己受益匪浅的文章或书目要反复阅读,深入钻研,抓住主旨。清人袁枚说:“熊掌豹胆,食之至珍贵者也,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。”
如诗歌《一碗油盐饭》:
前天,我放学回家/锅里有一碗油盐饭/昨天,我放学回家/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/今天,我放学回家/炒了一碗油盐饭/放在妈妈的坟前
这首小诗平实、通俗,如果不反复朗读,就很难领悟其间“看似寻常最奇崛”的深意:母子情深,望子成才的厚爱,儿子求学上进的决心,读来催人泪下。课外阅读一开始就要打好这种精读的基础。
2.鉴赏评价
鉴赏并非一般的阅读,它是指在阅读作品时,通过感知、情感、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认识、体味、玩赏的审美活动。目光徜徉于字里行间,神思飞越于文字之外,获得美的享受。评价是指评论读物观点的正误、材料的真伪、道德的臧否、形象的精粗、结构的优劣、语言的高下、价值的大小等。毛泽东评点中国二十四史,金圣叹评点《水浒》,脂砚斋评点《红楼梦》……我们虽不要求学生达到那样的理论高度,但可以让他们对词、句、段、章、主题思想、艺术特点作些简单的评价,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些具体评价。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,那就是要知人论世,评价时要考虑到作品的作者、时代、写作背景等。如朱自清和贾平凹同写关于秦淮河的散文,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同,风格也有异。赏析评价时可以采用圈、点、增、删的批注方法,或写阅读笔记,如写心理感受等。
3.积累运用
“积学以储宝。”要把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,就必须对阅读中某些重要信息作强化记忆—积累。前面讲到的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一种积累,但这还是不够,还要让学生用笔记的方式来积累。俗话说:好记性不及烂笔头。一个优美的词语,一段动情的话,一个敏锐的观点,一个名人的事例都可以成为摘录的对象。摘录时要做到勤、实、广。可以分门别类,如描写类、抒情类、议论类等,再可以分小类,如写风类、写雨类等。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。
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积累多了,写作时,就能厚积薄发,旁征博引。这是学以致用的“学习消费观”的体现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广泛阅读中已经获得的态度、知识、技能、方法等运用于新的语文情境中去,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例如,学生在自读《马黎的桥》一文时读到这样一段话:“巍峨的埃菲尔铁塔,雄伟的凯旋门,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,瑰丽多彩的卢浮宫,还有美轮美奂的枫丹白露,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。”于是在作文中仿写道:“我们伟大的祖国,有渊源流长的文化历史,勤劳勇敢的人民,逶迤豪迈的万里长城,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,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,还有如诗如画的杭州西湖,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。”
4.开源节流
开源,尽量开发时间潜能,像钉子那样发挥挤劲和钻劲。在学校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中,适当向阅读活动“倾斜”,并善于抓紧零星时间。东汉学者董遇用“三余”时间(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)读书,终成饱学之士。学生可利用“晨余、晌余、夜余”,起早点,抓紧点,睡晚点。节流,指节省时间。著名学者肖尔斯说:“每天你若能不逃避15分钟的阅读,那么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,一个月就可读两本书,一年就是20多部,那么一生就可读1000册以上,这真是一个成为博学多闻的简易方法!”诺贝尔奖获得者雷曼,在总结自己治学的体会时说:“每天不浪费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,即使只有五六分钟,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。”时间最不偏私,给任何人都是一天24小时,时间也最偏私,给任何人都不是一天24小时。教师教育学生能不浪费时间,又会运用零碎时间,就能给时间增值,赢得更多的阅读时间。这是增加阅读数量、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。
以上是笔者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看法。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变“要我读”为“我要读”,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。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学生书海中奋臂遨游,鸟儿蓝天里展翅振飞。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“自主学习”的最高境界!
戴明,现任无锡市华庄中学校长,中学语文高级教师、江苏省中考优秀指导教师、无锡市教学能手、无锡市先进工作者、无锡市优秀青年教师、无锡市教育系统“五一巾帼标兵”滨湖区课改先进个人、无锡市滨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、滨湖区教育系统“读书明星”。“思而不教则罔,教而不思则殆”是她的教育理念,“做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”,是她一贯坚持的教学理想。她先后有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获奖。